满堂彩

2005年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 2012-02-21 来源 :

──2005年2月26日在沧州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沧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孙瑞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沧州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好势头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攀升。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首次突破100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0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1.9亿元,分别增长17%、16.4%和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3.7亿元,增长40.5%,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5.1亿元, 增长2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8亿元,增长19.2%。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在调整中快速增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0亿元,销售收入497亿元,实现利润22.4亿元,分别增长29.1%、31.8%和59.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948家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我市沧炼、沧化、大化、供电公司、东塑5家企业榜上有名。全市入统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9%,高出上年1.16个百分点,出现产销两旺的好形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4.85亿元,是上年的1.95倍,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走向成熟。

 ——投资、出口拉动增长强劲,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我们坚持在调整中适应,在适应中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投资和项目建设保持了强劲增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打破了多年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局面。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固定资产16亿元,是上年新增固定资产的1.96倍。全年完成出口创汇4.83亿美元,增长62.2%,出口净增1.85亿美元,拉动经济增长2.28个百分点。

 (二)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带动和活跃了经济发展全局

——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对外开放氛围日益浓厚,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利用外资领域逐步拓宽。专业招商和小团组“一对一”招商效果明显。新签“三资”项目合同82个,增长51.9%,合同总额30182万美元,增长25.6%,合同利用外资17512万美元,增长76%。直接利用外资82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3.4%,创历史最高。沧化集团与香港华士达化工集团达成合资建设12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的意向,标志着全市对外开放攀上新的台阶。同时,加强了与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省外资金50.7亿元,引进技术712项。

 ——项目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对土地、投资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清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搞好项目谋划和建设,项目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好局面。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372个,总投资1575.1亿元,比上年增加426个和319.6亿元。在建项目50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29个,分别增加200个和82个。竣工项目348个,比上年增加81个。其中亿元级以上大项目达到265个,总投资1293.6亿元,一批对全市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黄骅港煤码头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朔黄铁路复线开通;环保微生物制剂、远东高密度互联多层板等项目竣工投产;国华沧东电厂、TDI“2改3”、40万吨PVC、液体化学品码头及罐区、惠丰塑料电缆料等项目进展顺利。

 ——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壮大。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民营企业进入门槛,削减企业注册登记审批项目近1/3。加强信贷担保中心建设,形成融资担保能力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扶优扶强,进一步壮大电线电缆、弯头管件、线路板、裘革制品、塑料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94.2亿元,增长25.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9%,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牢牢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力度,全市1115家国有企业已完成改制743家,改制面为67%。其中,实施破产235家,兼并72家。重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沧运集团改制顺利完成,地铁“双置换”稳步推进。市直42家工业危困企业已有31家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核销呆坏帐14.3亿元,盘活闲置资产3.94亿元,解除担保10.2亿元。初步建立了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粮食系统改革稳步推进,财税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初步进展。

——“三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惠农政策,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7779万元,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23.8万吨,增长23.7%。生态林建设和果品生产进一步加强,完成造林47万亩,果品总产量达10.5亿公斤。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四大产业、一大工程”产值已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6%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又有青县小洋人、河北乡谣等7家企业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使我市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6家。积极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畜牧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市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42.1万吨、31.5万吨和7.4万吨,增长10.9%、4%和41.2%。

(三)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民心项目如期完成。坚持把提高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执政为民的首要内容,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精心组织实施了十二个“民心项目”。“引大入港”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铺设输水管道80.3公里,于去年12月正式向临港化工园区供水;市区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发展天然气用户7900户;投资1800万元,新建、改造市区公厕259座;投资3.35亿元,新铺油路1656公里,新打和维护深浅机井19眼,解决了18个少数民族村交通和饮水问题;创建信用乡镇24个、信用村2025个,信用户36.5万户,新增小额信贷10.4亿元,促进了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标,重点实施了一批交通、排水和污水处理项目。完成了新华路、新华桥、北环桥等路桥改造工程,对市区解放路、西环路等重要路段实行雨污分流,新修排水管线5公里,新建改建泵站7座,新增排水能力7立方米/秒,提高了市区防洪能力。10万吨污水处理厂、400吨/日垃圾处理厂项目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沧黄、津汕、保沧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阿深及沧东绕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87公里。“村村通”工程完成投资1.66亿元,相当于我市前十年村级公路建设投资总和,为980个村修通了油路,总里程1471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开展水污染专项整治,加强湿地保护。海兴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已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大港湿地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开辟就业渠道,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1500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700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48%,低于省3.5%的指标。向京津等大中城市输出劳务33.8万人,向境外输出劳务780人。认真清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清理发还农民工工资4335万元。建立了建设单位对农民工直接发放工资制度,有效避免形成新的拖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2154.3万元,按时发放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事业加速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83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22元,增长1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11亿元,增长10.7%。出台了最低工资保障规定,初步建立了城镇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92.1亿元,增长16.2%。城市居民用于住房、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人均支出分别增长22%、18%和 36.4%。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04亿元,解决了16.4万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建立了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接对子”、“一对一”等多种形式的帮扶责任制,农村特困户、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全面落实各项救灾措施,筹措发放救灾款2053万元,救助灾民19.8万人次,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重点加强了5个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了34个科技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科技进步对工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 51%。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双基”达标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高教、职教、成教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沧州医专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不断发展,优秀文化得到弘扬,《童声与二胡·七彩童年》、《 西河大鼓·俺村的新事实在多 》等一批文化创作精品在全国获奖。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首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我市选手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了全部六枚金牌。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全面完成。加强了疾病防控、农村卫生和环境卫生建设,市县两级共建设疾控中心14个,进一步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征兵工作和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较好落实,驻沧部队在我市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依法办复有关建议和提案。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坚持依法决策,推行民主决策。进一步完善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特别是对水价、气价、供暖等关系民生的调价项目,实行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维护了群众利益。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持之以恒地抓好环境建设。全面实施了承诺践诺、首办负责、投诉受理、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政府及各部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审计违规资金7.8亿元,查处大案要案454件,挽回经济损失860万元。完善村民自治,推行社区自治,社区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加大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逐步完善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保持了治安形势的总体平稳和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好转,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有六点深刻体会:一是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咬定发展不放松。只有时刻铭记并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才能专心致志地思富民之策、兴为民之举、办利民之事,真正代表沧州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必须始终保持积极的、有作为的姿态。只有保持一股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开拓、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气概,才能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创造条件,求得发展。三是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机遇。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分析形势,捕捉信息,把握动向,才能在思路上想深想透,在行动上坚定不移;只有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洞察并把握即将出现和已经出现的机遇,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四是必须始终从沧州实际出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只有理清思路,善于抓大事,攻难点,才能抓住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取得以点带面、活跃全局的工作效果。五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才能立足实际,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统筹兼顾,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口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六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我们坚信,在中共沧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一定能够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沧州建设的更加美好。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是沧州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积极参政议政的结果,是我们应对挑战、锐意进取、实施以快赶强战略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驻沧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沧州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相比,还有一些亟待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仍然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城市建设和管理还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索;对外开放和环境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国企改革任务艰巨,就业压力加大;水、电、煤、油、运等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政府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以上这些,是发展进程中绕不开的矛盾,必须用发展的办法去克服和解决。

二、 2005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

2005年是承上启下,为“十一五”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和“创业、干事、为民”的主旋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对外开放、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国企改革四项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2005年的任务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要实现以上任务目标,我们必须在工作基调、战略性举措等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把“更快、更好”作为工作基调。加快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深化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等,都有赖于加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实现沧州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作为工作基调。一方面,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不是搞一刀切,是有保有压、有抑有扬。只要我们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前景好,能搞多大就搞多大,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把发展建立在提高效益、优化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保持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当前,我们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全球性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珠三角、长三角投资向内地转移;国家已正式将沧州列入京津冀都市圈,省委、省政府对沧州的发展寄予厚望,全市干部群众渴望大发展、快发展,等等。而且,我们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密集的陆路交通网,黄骅大港的建成通航,使我们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更加突出;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的产业基础日益雄厚,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发展的原动力更加强劲。只要我们把握住“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个基调,以积极的、有作为的姿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就一定能够在加快发展的征途上创造新业绩,跃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用“五个一批”统揽工业强市。发达的工业和雄厚的产业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石。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工业作为强市之本、富民之基,以“五个一批”为统揽,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第一,以“五个一批”为目标,加速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批”规划,充实细化“五个一批”内容,将效益好、有特色、有前途的产业基地、骨干行业、重点企业及村镇纳入“五个一批”。加大对具体项目的扶持力度,倾力打造 “五个一批”,壮大工业经济规模。第二,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为载体,构筑雄厚的产业支撑。加快谋划建设一批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亿元级、十亿元级工业大项目,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以国企改革为切入点,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出售、出让、兼并、租赁、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加快企业改组改造步伐,激发企业内在活力,使一批企业走出生产经营困境。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合作,鼓励民资、外资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加速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技术、管理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重中之重”看待三农问题。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重中之重”看待三农问题,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第一,深度推进“四大产业,一大工程”,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粮食、棉花等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继续抓好草、枣、畜、菜“四大产业”和旱盐碱地开发“一大工程”。大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展沛然世纪、东方果品、河北乡谣、小洋人等龙头企业发展空间,推广市场连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流通、销售模式,带动更多农户进入产业化发展链条。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强化面向农户的技术支持、市场预测、信息共享等各项服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第二,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突出良种化、优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四个重点,大力引进农业新品种,加快优质小麦、优质无公害小杂粮、优质棉花和优良林业苗种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品牌认证、整合工作,鼓励和引导名优新特农产品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培育和壮大沧州特色农业品牌。第三,抓好农业项目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围绕梨、枣、肉、菜、草以及水产品、优质粮等优势资源,谋划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围绕优势农副产品外销,建设发展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围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施一批节水灌溉、海水淡化、河道堤防整治等节水、改水和水利工程项目;围绕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组织和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劳务输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

将“沿海临港”视为最大优势。黄骅大港的建成通航,使沧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沿海开放城市。沿海临港是沧州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和潜力所在,必须立足发挥沿海临港的独特优势,做好港口经济这篇大文章。第一,促进生产要素向沿海聚集。突出港口带动作用,吸引要素资源向沿海区域流动,加快形成以港口为龙头,以临港地带为依托的物流、人流、资金流聚集地,做大做强临港经济和海洋经济。第二,加快临港工业基地和港口海运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船舶修造等工业项目。积极发展临港出口加工业,引进开发“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项目, 重点发展粮油食品、皮革制品、原料化工及钢铁、木材、煤炭加工等大进大出型临港加工业项目。下大力气抓好港口建设,完善地方杂货码头、渔港码头和液体化学品码头功能,加快港口物流区建设,大力发展航运业和现代物流业。第三,积极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以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 ,引进一批海产品保鲜、保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发展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食品等海洋新兴产业。

三、攻坚克难,强力突破四项重点工作

紧紧抓住对外开放、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国企改革四项重点工作,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活跃经济发展全局。

(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抢抓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第一,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认真总结、改进和创新招商方式,坚持专业化、小团组、多批次、一对一的原则,组织开展、积极参与各类招商活动,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方面取得突破。第二,开展好“日韩招商年”活动。精心组织好专项经贸洽谈活动,搞好项目包装推介,在化工、线缆、汽车配件、电子通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谈成一批合作项目。第三,加强招商载体建设。以园区招商、产权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倾力抓好己内酰胺、津汕高速、城市燃气、华峰热电等利用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第四,努力扩大外贸出口。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裘皮制革、针织毛衫、机电、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第五,搞好跨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对“环渤海、环京津”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在打好京津牌的同时,主动承接先进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良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 加强项目建设。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力促投资总量、项目质量跃上新台阶。第一,全面落实项目谋划、建设责任制。健全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对重大项目组建项目公司,建立项目法人制,实行企业化运作。着力抓好项目库建设,重点谋划、筛选、储备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聚集效应明显的立市兴县大项目。第二, 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抓好40万吨PVC、液体化学品码头及罐区、 5万吨TDI、12万吨己内酰胺、沧州炼油厂和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扩能改造、肃宁帝贤纺织、泛美服装等工业生产项目,打造强有力的工业支撑体系;抓好国华沧东电厂、华峰热电、海挡延伸造地、沧黄、津汕、阿深和沧保高速公路等能源、交通项目,夯实发展基础;抓好燃气公司改扩建、大浪淀二期、市区水系景观、华北商厦扩建、新华、运河两区综合改造等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抓好环核苷酸天然提取等高新技术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好市疾控中心、沧州学院、全民健身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壮大民营经济。第一,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着重抓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在投资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诚信评估、人才培训、法律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等问题。第二,鼓励民营企业提升整体素质。坚持大中小并举,在扶持一批主业突出、管理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的同时,按照产业布局,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入园进区经营,加快形成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在对外合作中的作用,全面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嫁接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壮大产业基础。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民营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集团化方向发展。

(四)强力推进国企改革。按照今年上半年市县属国有资本基本退出的总目标,加速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第一,加大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力度。 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 ,以劳动关系调整为关键,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抓好沧化集团、地铁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改制,加快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第二,稳步推进企业关闭破产。在妥善处理化机集团破产后续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沧州啤酒厂、市造纸厂等企业的破产申报和程序操作。第三,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国有重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完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职能,引导和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有序集中。

四、更加注重发展的薄弱环节

抓好发展的薄弱环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发展和“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第一,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以建设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为目标,坚持繁荣沧州市区与建设港口新城协调同步,打造沧州中心城市“哑铃型”结构特色。坚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三城同创,完善市区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城市建设,努力营造总体风格协调一致,单体建筑个性突出的建筑特色,重点实施一批强化载体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地方特色浓郁的标志性、公益性和旧城改造项目,推进市区—开发区—港城区组团式发展。 第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搞活城市经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全面开放市政公用资本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加强城市资源综合开发,搞好土地储备和城市无形资产经营,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完善城市管理配套政策和相关法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解决城市建设征地难、拆迁难、建设阻工等问题。第三,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速构建以沧州市为中心,以任丘、河间、黄骅、泊头为次级中心城市,以县城为重要节点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制定完善土地、户籍、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配套政策,为加速城市化提供政策支持。

(二)坚持统筹发展,壮大社会事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第一,充分发挥“科教”在“兴市”中的作用,搭建科技平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化工中试基地和农业科研中试基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大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第二,实施武术、杂技等精品文化开发工程,打造沧州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第三,建立健全疾病防控体系、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搞好青县、黄骅两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第四,搞好环境保护,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共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高度重视史志档案、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工作,大力发展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

(三)谋划大事抓大项目,增强市本级实力。做好市本级工作,不仅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具有示范引导作用。2005年,根据方方面面的意见,市本级集中精力抓四件大事。第一,加快“四区一园”建设,搭建市本级发展平台。即加快推进沧州开发区、港城开发区、临港化工园区、沧州新区和神华万亩工业园建设,使之成为市本级快速发展的平台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沧州开发区:以项目建设为主,城市建设为辅,发展成为沧州东部新兴工业区和生活区。目前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以低商务成本和高投资回报吸引投资者创业发展,加快机械、轻工、医药、信息产业发展,使之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港城开发区:落实中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坚持项目建设与城市建设并重,加快构建市区——港城“哑铃型”中心城市格局。要以项目建设拉动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促进项目建设,立足港口优势,积极发展以煤、电为基础能源的加工制造业、物流业两大支柱产业,带动仓储、航运、旅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临港化工园区:充分发挥液体化学品码头和土地资源优势,以建设北方大型化工产销基地为目标,围绕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发展做大文章,深度开发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成为市本级重要的工业区和财力的支撑点。上述三区在工作中都要坚持以开放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2005年要在利用外资超千万元的大项目上有新的突破。深入谋划、有序开发沧州新区。积极配合神华集团,加快建设神华万亩工业园。第二,集中力量实施好以新旧城区结合部为主攻方向的城市建设工程。按照“全面推进,集中突破,营造特色”的总体思路,加强西外环东侧,以及由西外环向东延伸的解放西路、迎宾西路、南环西路等区域建设项目的谋划、设计、开发和建设,集中精力打造现代城市新景观,使之成为全市城市建设的精品区。第三,倾力抓好三组立市大项目,构筑沧州未来产业发展格局。建设 40万吨PVC、5万吨TDI、12万吨己内酰胺三组大化工项目意义重大。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即将开工,有的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上配套设施,投资近百亿元,如果得以顺利实施,对于构筑沧州未来发展战略支撑,提升工业发展整体水平,以及扩充市本级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倾全市之力,抓好这三组大化工项目。第四,以项目谋划为主线,编制好“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是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谋划、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意义重大。“十一五”规划编制要体现“积极稳妥、求实创新、突出特色、便于操作”的原则,体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关注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三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从生产力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统筹考虑,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根本的,还是要谋划一批足以支撑起“十一五”发展的骨干项目。

(四)抓好生产要素运行调节。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是保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一,实行节水、调水和开发利用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实行水循环处理和重复利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水意识,推广使用节水、集水建筑设施。有计划关闭市区及临港化工园区自备井,限制超采地下水。 加快建设县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推进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做好引水河渠及境内水库、洼淀等蓄水设施的维修与管护。加快南水北调“两渠十库”工程的开工建设,启动运河绕城规划,确保水资源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第二,积极应对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状况,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与沟通,强化协调调度,力求最大程度地保证供应,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和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打造新时期有为政府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高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维护公平正义 。 一是优化政务、政策环境。着眼服务经济发展,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严肃查处“中梗阻”行为,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适应形势发展,创新政策优势,不断完善支持企业改革改制、扩大开放、重点企业保护和民营企业扶持等相关政策。二是优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一切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秩序、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侵害企业法人、外地客商合法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垄断市场等不法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合同欺诈等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优化法制环境。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行政执法工作标准,严格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重大处罚事项报告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用硬制度进行强约束,坚决制止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

(二)落实社会保障,构建和谐沧州。 做好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工作,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一是切实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 努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到位。完善城市低保制度,逐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切实增强社会保障功能 。二是努力做好特困群众救助和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建立扶助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完善特困户救助制度。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广泛开展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活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三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强下岗、失业职工培训,提高劳动技能。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职业中介组织从业行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四是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认真抓好安全生产,积极做好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维护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拓宽民主渠道,集中群众智慧。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拓宽民主渠道,扩大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求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组织专家论证,进行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维护群众利益。二是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充分尊重和发挥他们在法制监督、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特别是农村财务、征用土地等直接涉及农民利益事务的公开。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扑下身子,埋头苦干,为沧州发展做实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把抓落实、求实效、办实事体现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是建立主体清晰、责任明确、权责统一的执行责任体系,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保证各项决策快速准确落实。加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形成自上而下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工作习惯。二是把推动沧州更快更好的发展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提高执政能力,关键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要把政绩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紧密联系起来,不遗余力地去奋斗,去创业,让人民群众享受发展的成果。三是把出实招、办实事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最佳体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最终要体现到实际行动上。坚持出实招、办实事,谋划一批能够振奋人心的大项目,建设一批有实力、有影响,能够惠及沧州几代人的大工程,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各位代表,沧州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再造一个新沧州的战略目标,在中共沧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高昂的斗志锐意改革,以饱满的热情致力创新,以求实的精神促进发展,努力把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一道一道地破解,把造福人民的实事一件一件地办好,让全市人民在沧州的改革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