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彩

苗刀通臂激荡武林百年风云

发布日期 : 2012-07-01 来源 :

沧州武术中,苗刀、通臂俨然大宗。百余年来,名师辈出,弟子门生遍天下。无论是国危家难还是太平盛世,以郭长生为代表的苗刀通臂传人,都做出了载于史册的贡献,一时引领风骚,竞显风流。

百年传承光前裕后

6月21日,郭长生武学文化研究会成立。

沧州武术界、体育界、文化界,以及省内外郭氏传人数百人参加了这次盛会。成立现场,八极拳名家赵维平满怀深情在留言册上写到:“通臂神功,源远流长。”赵维平虽是八极高手,但他也曾在通臂门下学拳,对沧州这一派武术怀有真挚的感情。赵维平写的不错,通臂、苗刀自天津静海刘玉春大师传给沧州郭长生,已近百年历史,如果再从抗倭名将戚继光传苗刀、乾隆年间游僧传通臂算起,通臂、苗刀的传承又岂止百年!

这次成立研究会的筹划者是郭贵增。今年64岁的他不仅是沧州武术名师,更是郭长生的嫡孙,也是通臂拳嫡传人之一。身兼沧州武协副主席和研究会主席的他,从几岁就随爷爷练功,对苗刀、通臂的传承再清楚不过。

苗刀、通臂的传承颇有一番故事。清朝末年,静海独流人刘玉春在运河码头大败数十名武术好手,这被吴桥桑园谢晋汾和谢晋德兄弟看到眼里,于是兄弟二人就邀刘玉春比试。结果,比拳脚谢家败,比刀枪刘玉春败。拳是刘玉春的通臂,刀是谢家的苗刀。惺惺相惜,两家遂交换武术,谢家教授刘玉春苗刀,刘玉春则将通臂二十四式传于谢家。从此,静海与沧州在武术上结下一段不了情。

苗刀刀法中有一招为”三刺东洋”。在中华民族抗日史上,苗刀及与之有关的沧州人曾做出过不朽贡献。早在明朝,沧州人刘焘就曾率兵及三千沧州武侠,在东南沿海抗倭十几年,多次扫荡倭寇的嚣张气焰。同时,刘焘破格起用了被宦官谗害赋闲在家的戚继光,成就了一代爱国名将。戚继光改造长刀(即改当时的刀为今天的苗刀),在武器与战术上给倭寇以重创,杀得东南沿海一代倭寇几乎绝迹。

刘玉春学得苗刀后,在保定直系首领曹锟处任苗刀营总教习,教授了沧州郭长生。后来直系分化为西北军一部,西北军再分化为29军,虽然苗刀营当时为仪仗部队,但直系部队从士兵到官长重视刀法的传统却继承了下来。当时中国部队装备落后,短兵相接白刃格斗屡吃日本刺刀的亏。受直系部队影响,抗日序列的国民部队大刀体制、刀法操练直接或间接借鉴了苗刀对付日本枪刺的特长,在喜峰口抗战、“卢沟桥事变”、血战台儿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郭长生在南京国术馆教授苗刀时,再次与沧州武术界马英图等研究对付日军刺刀的简练刀法,苗刀刀法(部队用刀与苗刀不同,但借鉴苗刀体制、刀法极多)在抗日部队中开始普及。“三刺东洋”就是郭长生改造原刀法中三个“迎推刺”后的招式,是“二趟苗刀”之属。

一代宗师“郭燕子”

研究会成立这天,同时为了纪念郭长生116周年诞辰。中篇历史小说《苗刀》在留言簿上写到:“郭长生前辈,人品武学皆为我等楷模。”

“紫燕凌空誉金陵,

形似云涛神如风。

通臂艺绝满华夏,

苗刀技湛震东瀛。

技传千德荡正气,

艺汇百家拳械精。

最是燕子归巢日,

万户空巷看神功。”

这是1997年郭长生百岁诞辰纪念,时任沧州武协主席的孙玉山先生回忆1962年10月,61岁的郭长生在沧镇(今沧州市区)文庙大戏台表演武术的盛况,不胜感怀,临席所赋。这天,这首诗也被摆放在会场中。

被誉为“郭燕子”的郭长生先生不愧为一代宗师。

他从18岁应召曹锟武术营,拜刘玉春学武,到南京国术馆为国家和部队培养民国武状元曹宴海这样的大批实战人才,从南京国术馆第一次武术国考谦让最优等名次、到宁可挨饿拒绝日本人聘请做武术教练,从民族独立到民族自强,数十年来,郭长生先生坚持民族气节,修为个人品节,成为一代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郭长生陆续在天津、沧州广授门徒,培养出郭瑞林、郭瑞祥、张群炎、牛增华、韩俊元、鲍东霞等大批武术人才,绝技传薪代代有人。

1967年,一代宗师郭长生与世长辞。临终嘱咐儿子:“要把苗刀精华整理成书,传承后世。”

经过几代人努力,二子郭瑞祥终于整理出大批苗刀图籍,出版发行。郭瑞祥倾注全部心血研制新型实用苗刀,五次赴龙泉寻访名匠,研制出利于劈砍、突刺、格挡、轻重适宜的“新型实用苗刀”,并申请了国家专利。1986年,郭瑞祥把父亲郭长生使用的苗刀奉献给国家,现保存收藏在国家体育局展室内,郭瑞祥也被评为中国挖掘整理贡献雄狮奖。自开馆授艺以来,郭瑞祥先后培养了数千名武术人才,其弟子遍布全国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地。2010年秋,郭瑞祥之子郭铁良、弟子王国春、魏洪中与本报记者等到天津,与郭长生弟子的后人见面,并赴静海独流考察,建立起长期友好交流关系。同年春节,刘玉春大师的家乡静海县电视台春节晚会,播放了沧州的苗刀表演。

时间是伟大作者,它会令喧嚣者终归尘土,它会让执著者永存光芒。宗师已去,但郭长生人生轨迹所划出的美丽圆弧,却永远留在了中华武术史上,令后人无限遐思,俯仰追怀。

重整绝学待后生

一花分二叶,郭贵增是郭长生的长子长孙,是这一门派重要传承人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沧州北门口外还是一片荒坟,天不亮郭贵增就与王勃生等众师弟苦练;七十年代,郭贵增开始积极参与沧州武术的推广与传播。1979年沧州武协开全国武术散手之先河,在沧州开展武术散手项目,郭贵增参与了通臂散手拳的编排及表演。同年与通臂散手队代表沧州到石家庄参加省第八届运动会。

1987年,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在沧州举行全国散手擂台赛。当时的比赛规则还在试行,郭贵增针对禁击部位过多会限制散手技术发展写出书面建议,得到国家武术院肯定并被采纳。2002年11月22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武术与跆拳道》特种邮票,郭贵增走上了邮票。

除了练功授徒。郭贵增一直参加各种国家级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获得世界级和国家级金牌、银牌多枚。郭贵增常说:“天下武术是一家,各门各派都有所长,要取长补短,要团结,要与时俱进。”

“教授武术,还包括对前辈们的敬意。前辈们的技艺和武德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爷爷把苗刀、通臂、劈挂发扬光大,我们这辈更应该继承、光大。这是我对前辈们的承诺,也是我能把武术传到今天的动力。”郭贵增说:“研究会研究的是武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品质,爷爷本身也是武术教育家,研究会除了举办常规性教学,更要把前辈的精神传承下去。”